美国以太坊ETF首秀吸金8亿美元 质押功能缺失成隐忧

政策监管 2025-08-18 16:35:29 0

尽管缺少质押功能这一关键卖点,美国首批八只现货以太坊ETF仍取得开门红。上市首日便吸引近8亿美元资金流入,其中贝莱德等新发产品表现尤为亮眼。不过,灰度旗下转型为ETF的ETHE产品却遭遇8.11亿美元资金外流。

image.png

这一成功背后暗藏隐忧:多家发行商最初在申报文件中包含的质押功能,最终在美国SEC的监管压力下被迫取消。监管机构认为,质押收益可能构成未经注册的证券发行,这与其在Ripple等案件中的立场一脉相承。值得注意的是,富达和富兰克林邓普顿等机构原本都计划提供质押服务,但最终不得不妥协。

富兰克林邓普顿数字资产研究主管Christopher Jensen坦言:"推出不含质押功能的版本是阻力最小的选择。"这种妥协虽然降低了产品获批难度,却也使ETF相比直接持币失去了一项重要优势。发行人普遍寄希望于未来监管环境的变化,贝莱德数字资产主管Rob Mitchnick表示,虽然目前尚未展开积极讨论,但行业将持续推动监管认知的转变。

质押功能为何让华尔街又爱又恨?

以太坊质押功能正让华尔街陷入两难境地。一方面,4-6%的年化收益率对投资者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,这远高于传统金融产品的无风险收益。数据显示,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以太坊节点参与质押,这不仅为投资者带来收益,更是维护以太坊网络安全的关键机制。

然而,监管红线让ETF发行商不得不暂时放弃这一"香饽饽"。直接持有ETH可以享受完整质押收益,而通过ETF持有则需支付0.2-0.8%的管理费。这种成本差异正在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天平。富达等机构坦言,质押是以太坊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,他们正积极与监管沟通,希望未来能将此功能纳入ETF产品。

行业普遍认为,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,以太坊ETF实现质押功能只是时间问题。但在此之前,华尔街巨头们不得不暂时搁置这块诱人的"蛋糕",在合规与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。

SEC为何死守质押红线?法律地雷如何引爆?

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对以太坊ETF质押功能的禁令,根源在于其将质押收益视为未注册证券的监管立场。这一争议的核心是证券法注册要求——SEC认为通过质押获取收益的行为可能构成证券发行,需要事先完成注册程序。这种监管立场在Ripple案中已有先例,当时SEC就指控XRP作为未注册证券发行。

目前,质押收益是否具有证券属性正陷入法律拉锯战。虽然发行人最初在申请文件中包含质押功能,但SEC明确要求删除该条款。富达等机构认为质押是以太坊网络安全的核心机制,应被视为投资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但SEC坚持认为,在缺乏明确监管框架的情况下,允许质押可能引发监管套利风险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监管态度可能随政治环境变化而调整。行业观察人士指出,若特朗普赢得大选,其对加密货币的友好立场可能加速质押功能的解禁。但在当前监管环境下,发行人不得不采取"先获批、后争取"的策略,等待更明确的政策信号。

华尔街巨头的阳谋:等待风暴后的春天

贝莱德在现货以太坊ETF推出后采取了谨慎态度,其数字资产主管Rob Mitchnick明确表示目前尚未就质押功能与SEC展开积极讨论。这家全球最大资管公司从一开始就未在申请中包含质押条款,显示出对合规风险的高度敏感。

富达和富兰克林邓普顿则采取了"先上车后补票"的策略。富达数字资产主管Cynthia Lo Bessette强调,行业需要持续教育监管者,让SEC理解质押是以太坊生态安全的核心机制。富兰克林团队也坦言,推出不含质押的版本是"阻力最小的路径",但已为未来政策松动做好准备。

行业联盟正在布局长期游说计划。ETF Store总裁Nate Geraci指出,允许质押只是时间问题,但时机取决于政治风向。若特朗普当选可能加速这一进程,否则发行人只能等待更全面的加密监管框架落地。这种"以退为进"的策略,反映出华尔街在监管不确定时期的典型生存智慧。